您的位置:我得杂志网 > 公司资讯 > 杂志文章 > 一个马术从业者的跨国观察
一个马术从业者的跨国观察
 

留学归来,我怀着对马术的热情和憧憬,进入北京马术协会工作,将在国外马术队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这中间,我遇到过问题,也产生过许多的思考。作为马术人,我始终坚持“赛事是一切的出口,竞技水平决定一项运动能走多远”。

李爽在宝马活动普及马术知识

2010年,我踏上了去美国留学的路,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国内还有马术的存在。后来才知道,就在2010年里,FEI 场地障碍世界杯中国联赛落地了北京;次年,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也落地了北京。

5年里,我在异国求学马术的成长与马术在中国的发展像两条平行线,互不知晓,但始终并行。

“学会骑马”和“学会马术”是两个概念

在美国校队,独自照顾打理马匹、比赛抽签决定骑乘马匹、以主场骑手的身份接待客场来比赛的其他大学校队……在学习“如何做”的过程中,我自然而然学到了如何正确对待马匹和马工,如何正确对待骑手这个称呼——让马匹和照顾马匹的人感受到被尊重,就是对“骑手”这一称呼(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自2015年回国至今,我无数次在各地俱乐部里看到教练把马备好牵进场地,小孩子被家长领进来,家长给脱了大衣,教练给抱上马背,然后学“起坐,起坐”。下课了,小孩子开开心心下马来,无忧无虑回家去,留下教练和马工继续打理马匹。恕我直言,这不是“学习马术”,这只是“学习骑马”。

随着近两三年中国马术的发展,我也看到了一些俱乐部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教练不再帮会员把马备好,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教练主动给自己的马术理念充电。随着我在行业里的时间越长,我了解到更多的行业发展历史与现实制约因素,也能理解这份反向“水土不服”从何而来,并能接受很多现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善。

另一个差异,在于美国IHSA的赛事,都是由骑手现场抽签决定骑乘马匹。不带马的比赛让我习惯了用眼睛、手、身体去观察和感受不同的马匹,也曾令我非常憧憬回国后继续骑马的生活。在北京马术协会工作期间,陈秘书长曾多次与我探讨过大学马术联赛的可能性,尝试着帮助国内的高校搞出一场大学联赛来。

6年了,这份愿望尚未成真。梦想照进现实的第一缕光卡在了“带不带马比赛”这个问题上:带马比赛,显然没有那么多在校学生拥有自己的马匹;不带马比赛,那么如何在马匹调教程度上保障赛事公平?中国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尚不足以支撑一支支由马主构成的校队,中国马术俱乐部的盈利能力也做不到牺牲周末迎客高峰期来支持一个美好的愿望。

一个马术从业者的跨国观察

对比国外和国内,人们对马匹年龄和其相对应的价值的认知差异也很大。

我在大学期间接触的马匹年龄都比较大,我的第一位“老师”叫“Casey”,是一匹23岁的夸特母马,性情温和、异常稳定。她无法跳跃60cm以上的障碍,但能让我轻轻松松在两步之内从慢步转跑步。我的前半年一直由“Casey”负责,直到她成功把我送进了校队。

2016-17年间,北京马协在法国教练Vandevraye夫妇的倾力帮助下,把法国GALOP一套教学体系拆分、本土化之后,我根据自己的经历,参与撰写了第一版的青少年马术考级大纲,并担任了第一批试行考官。

期间,我也听到许许多多家长急于给自己的孩子买马,就能拿大奖、跳更高。对于上了年纪的马匹嗤之以鼻。这让我心碎。市场上,年轻不成熟的马匹相对便宜,但自己还在“上学”的马对同样也很懵懂的小马主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正值青壮年的马匹量少而价高,小马主往往需要花大量时间与马磨合;为什么不考虑经验丰富、稳定,年长一些的马匹呢?我知道,这并不是马术一个行业的问题。

一个赛事工作者的本土成长

习惯了美国大学校队时主场和客场巡回打积分的我,在2016年将新浪“未来之星”马术大赛(彼时还未被新浪冠名)里加入了积分体系,并根据IHSA的马花颜色大体设计了协会赛事统一使用的马花排序。留学和校队的经历迅速地帮助我在协会顺利发展的同时,跟随马术行业前辈老师的办赛、赶赴国外交流学习,中国马术行业也开始给予我养分。

但始终,我都被一个问题困扰:中国马术赛事如何能办得像美国、像欧洲和日本那样场地好、观众多、好看又盈利?

赛事中协助路线设计

2015至2017年间,我在协会的体系中快速拓展着赛事领域——盛装舞步、速度赛马、马球……在跟随党绍贵和王慧杰两位前辈老师组织赛事的过程中学习了很多裁判的具体工作:计时、成统、监管、路线设计,盛装舞步科目,速度赛监管和司闸等等。期间,由于参与了安涛先生和AQHA China在北京建立Reining学习体系的讨论,我得以学习到Reining和自然驯马的许多知识。2016年,我们决定撰写行业第一份市场数据,并持续每年地做了下去。2017年,日本中央赛马会邀请协会赴日交流速度赛马,我有幸随陈秘书长去了东京,参观了东京赛马场和速度骑师学校,学习了人家为保障竞赛公平做出的努力,看到了日本骑师的教育体系、选材、课程和管理。

2019年,国内的马术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北京世界杯和鸟巢大师赛已有厚重的赛事积累并不断突破自我改善升级,上海GCT像是平地起高楼办得又好看又卖座;北有天星、南有金伯乐的俱乐部联赛模式崛起,新浪马术与搜狐马术同时发力,长三角和西南马术遍地开花。

尝试一匹不熟悉的马

又经过几年的赛事积累,出现了一些中文赛事解说,从前凑不够人马的120CM-130CM级别,如今想挤进jump-off都有点难度,而90CM左右级别则人满为患。影视作品中的马术培训和“马术妈妈”上了热搜,甚至孕育出马术主题的纪录片……

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马术大可以是一种消费阶级的生活方式。但作为马术人,我始终坚持“赛事是一切的出口,竞技水平决定一项运动能走多远”。

国内马术行业的起步算是40年(今年正值中国马协加入国际马联40周年),实打实算应该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算起——这才不到20年。我倾向于这样的计算方式,主要是从有组织、有规模的马术赛事的出现算起。

我们的未来还很长,眼下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文/李爽)


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阅读者参考,本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010-62920618,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让发行变的更简单让订阅变的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