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我得杂志网 > 公司资讯 > 杂志文章 > 数字普惠金融:风险与监管
数字普惠金融:风险与监管
 
  在第一财经新金融峰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认为:“互联网金融在过去三四年的发展已经使得普惠金融有了长足发展,未来还有很多改进空间。但现在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有一个较适度、较良性的监管来支持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健康发展。”他这样说

  三方面因素促进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

  通过研究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得出三个重要发现,一是从2014年1月至2016年末的增长速度翻了一番;二是从地级市来看,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内陆的发展水平,一个地级市互联金融的发展水平大致和它跟杭州城市之间的物理距离呈反比,也就是说离杭州越远发展水平越低;三是互联网金融在过去几年间基本上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在推动的一个活动。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已经取得非常大的发展,目前发展最活跃的国家就是美国和中国,虽然还有其他一些地区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业态,但目前来看最发达的国家就是中国。在全世界排出最大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排行榜,前五家最大的互联网金融有四家都是中国公司,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已经迈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列。但会有人产生一种疑虑,很多地区的金融发展比中国的发展水平要高,无论从制度、技术、市场来看,他们都有着更好的条件,但为什么中国就一步迈到了前面呢?通过分析,我们觉得有以下三个比较有意思的理由:

  第一,中国传统金融部门的规模非常大,机构也非常多。但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服务还存在严重不足,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很突出,对一般老百姓的服务也存在不足。举个例子,中国央行的征信系统中有8.8亿人的数据,但其中只有3.8亿人曾经从银行系统部门贷过款,说明大部分人虽然在征信系统里面有数据,但从来没有发生过借贷行为,更重要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被借贷体系覆盖。虽然中国的金融规模很庞大,但很多人、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比较好的金融服务,这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来后受到市场拥抱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技术的发展,比如移动终端。目前中国的手机网民已经超过七亿,大数据分析给行业提供了解决金融核心问题的方法,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发展之前,互联网金融这种新形态要发展好几乎不可能。

  第三,中国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特的地方,监管框架相对比较友好,或者说相对比较宽松。想象一下,如果从一开始监管部门就对互联网金融交易采取了非常严厉的监管措施,那么就不可能在今天看到这么庞大的一个互联网金融部门。

  数字金融的四个发展方向

  通过研究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发现,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2010~2015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和数字金融一样,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有很明显的地区性差异,2011~2015年,后进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前沿的发展水平差距在不断地缩小,实际上后进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远远超过领先地区的发展速度,从这方面来看,数字金融不但有普惠的意义,而且确实已经体现出普惠的价值,后进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速度更快,实际上对于提高普惠性的金融服务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互联网金融行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做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概念大概是2005年联合国提出来,之后各个国家都在做,包括中国很多实质性的工作已经开始。在政策层面,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做了很多协调工作,比如办了很多小贷公司,很多银行也在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包括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以及对商业金融机构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政策要求。近几年,大家比较了解的一个政策就是所谓的三个不低于政策,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每年对中小企业或者小微企业,包括涉农贷款的比例必须上升,虽然是一个行政性的做法,但目的也是为了对小微企业、涉农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总体看来,政府一直在努力,但客观来说,效果非常有限,目前为止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我们认为数字金融可能会提供一个潜在的解决之道,金融最难的核心就是资金的融通,资金融通最难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中,为什么中小企业融资比较难,一般老百姓也很难获得好的金融服务呢?这跟金融部门常说的一个二八定律有关系,对大多数金融机构来说,20%的客户可以提供80%的业务,所以会把工作热情集中在这20%的客户上面。而剩下80%的客户就比较困难,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抵押资产,也没有长期的历史数据,而且他的数据本身就不完备。所以货币金融交易对金融机构来说难在两个地方,一是获客成本比较高,二是风险定价比较难。然而,数字技术有可能从这两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获客成本高的问题来说,互联网金融首先用的是互联网技术,只要平台搭起来,会有很多客户黏在这个平台上,使得平台潜在获客成本降低。对于风险定价难的问题,期待可以像过去传统金融机构里靠人来完成尽职调查,风险定价就变得比较容易。
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阅读者参考,本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010-62920618,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让发行变的更简单让订阅变的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