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我得杂志网 > 公司资讯 > 杂志文章 > “互联网+”重构传媒从业者的职业能力
“互联网+”重构传媒从业者的职业能力
 

  中日韩三国外长在824日的会谈在当前的互联网+”语境下,媒介融合进程导致传媒产业的业态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在巨大的变革与转型浪潮冲击下,传媒从业者既有的职业能力也受到了不小的挑战,他们必须不断学习、积极转变以应对新范式提出的新需求。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范式

  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在技术经济范式理论看来,历史上每一次影响巨大的科技革命,都会带来相应的范式的转换。而技术经济范式的转换必然会进一步引发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才培养的变革。实质上,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的从个人到社会、从组织到产业的整体转型,在根本上是由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通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安装和广泛应用引起的。这一进程在国内表现为正如火如荼展开的互联网+”浪潮,它实际上是上述通用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内置进各种软件硬件过程的统称。

  技术演进尤其是当前互联网+”浪潮带来的一系列颠覆性变革,迅速的破除了各种界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全新的技术理念和产业实践已经渗透到包括内容、网络、终端等在内的传媒产业的各个神经末梢,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而这一影响对于传媒产业乃至几乎所有战略新兴产业而言无疑是根本性的,它催熟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技术经济范式,并将逐步取代建立在机器生产基础之上的大工业技术经济范式。

  可以说,互联网+”范式对各个产业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变革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它不断对整个经济结构进行呈几何级数的渗透扩散,从而导致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的大量快速出现,并将彻底改变旧有经济范式下的研发、生产、营销、物流、管理、消费等各环节。在传媒产业,这恰恰是媒介融合趋势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重要诱因。

  互联网+”助推媒介融合深化发展

  媒介融合不是媒介内容或媒介形态某一点的融合,而是多环节、多维度、多层面的全面融合,2014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其最终目的则是通过技术的创新实现媒介产品与消费需求的有机融合,实现媒介与人的根本融合。

  新的范式带来了媒介内容生产、传输和消费的无边界状态,也造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传播者与接收者、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弭,产消者prosumer)的概念受到广泛认可,用户需求成为传媒产业一切价值创造和内容传播的源点。

  从根本上说,用户只关注具体的媒介形态是否更加简便易用,媒介内容是否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不会去关注媒介体制和媒介融合的问题,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报纸、杂志、电视机、手机、电脑这样的媒介载体,也不是电话网、有线电视网、无线数据网等有形无形的传输网络,他们在根本上需要的是娱乐、内容、信息和意见结晶。

  因此对于用户而言,无论是混媒经营、全媒体营销,还是跨屏传播、全屏互动,抑或是网络融合、终端融合,他们最终需要的仅仅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景以任何终端获取到任何需要的媒介内容产品而已。因此,如何紧紧围绕用户需求这一中心构建一个全新的符合互联网+”范式的能力体系,成为所有传媒组织的都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而这一全新的能力体系,必然要求与此相应的人才体系。

  总体而言,互联网+”对既有传媒从业者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转型提出了以下几点新要求。

  从线性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变

  传统的媒介思维无论在内容的生产分发还是在组织的运营管理方面,都遵循着从传者到受众、自上而下、从中心向边缘的单向线性流程,不同媒体形式、不同媒体组织、同一组织不同部门的从业者之间都缺乏交互,内容生产者与接收者之间也缺乏必要的互动,线性思维将每一名从业者贯穿进媒介工业的流水线。互联网+”则用相关性代替了线性、用互动代替了单向传播,它综合运用极致思维、平台思维、流量思维、粉丝思维、入口思维、大数据思维、快速迭代思维、跨界创新思维等方式,通过混媒经营、全媒体营销、跨屏传播、多屏互动等手段,创造了多元化、平台化、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对于年轻的传媒从业者而言,由于互联网思维与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顺势调整思维方式并不困难。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在传媒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从业者而言,既有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经验都存在着一定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那么,在当前互联网+”驱动的媒介融合实践中,如何破除旧有思维对传媒从业者的思想束缚,在多大程度上坚持既有的成功经验、在哪些方面运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进行修补或者破立,大量的传媒从业者面临着媒介思维和职业能力的转型则迷茫、固守则危亡的局面。

  从单一型能力向复合型能力提升

  由于过去的出版与广电、邮政与电信、计算机与IT技术等分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也相应的按照新闻传播、影视艺术、编辑出版、通讯技术、计算机等不同学科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即便是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也缺乏融合性的专业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互联网+”范式下的媒介融合是多种媒介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这就要求从不同领域跨界以及从不同专业学科毕业而进入传媒领域的从业者,以及在传统媒体工作了多年的现有从业人员,在媒介融合的整体背景下,根据当前的职业岗位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职业能力的拓展和提升,从单一型的一专人才向复合型的一专多能人才转变,因此就对他们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成功的专家人才不再重要,而是强调了在互联网+”时代,在自身核心竞争力基础之上,集新闻传播业务、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粉丝经营等多种职业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实际上,复合型人才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合型人才,而是包含了知识结构的复合、业务流程的复合、操作流程的复合、用户互动的复合、市场需求的复合。而怎样提升现有传媒从业者的复合型职业能力,不仅是从业者个人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成为当前几乎所有传媒集团实现根本转型必须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从精细化分工向平台化合工演进

  互联网+”通用技术体系的推动下,媒介组织内外的围墙逐一瓦解,各种物理界限甚至心理界限逐渐消弭,媒介组织和生产流程正在从原来的分工模式走向现在的合工模式。分工理论是建立在传统的大工业生产、机器生产技术经济范式基础之上的,与之相适应的大众传媒网络也相应的发展出了单向传播、自上而下、专业分工、集中分发的广播式生产流程和传播体系。这样,巨型的、高度集中的工厂借助于全国性的大众媒体网络和公路铁路运输网络建立起了廉价商品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的规模经济,并成为工业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效率成为对工业企业和传媒机构进行管理的核心诉求,而劳动分工成为高效快速的实现这种规模经济的重要手段。

  合工理论则是伴随着近几十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由美国学者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在互联网+”技术经济范式下媒介融合大变革的当前,合工理论对传媒产业的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导向和实践参考。当然,互联网+”通用技术体系加速了媒介融合的进程,对传统媒介组织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但它并不是要彻底的否定分工理论,而是希望通过合工模式改变片面强调精细分工而造成的官僚管理弊端,以市场需求和用户满意核心驱动力,简化管理环节,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的传播环境和快速更迭的用户需求。因此,无论是互联网+”范式,还是媒介融合趋势,抑或方兴未艾的合工理论,都对当前传媒领域从业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媒介融合趋势所产生的全媒体、混合媒体、媒信产业、跨屏传播、跨界整合、大数据营销等全新的业态模式,无论对于传统媒体的转型还是对于新媒体的发展,都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当然,对于当前的媒介企业而言,这也意味着它们必须面对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老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经济范式不但要求媒介组织引进大量年轻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也对组织内部现有的媒介从业人员在管理、技术、营销、内容、传播等各个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力升级和职业转型的总体方向在哪里?这是摆在当前融合时期的所有传媒从业者面前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
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阅读者参考,本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010-62920618,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让发行变的更简单让订阅变的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