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我得杂志网 > 公司资讯 > 杂志文章 > 中国互联网市场是敞口的 BAT时代终将结束
中国互联网市场是敞口的 BAT时代终将结束
 
如何对待从本公司出走的创业者?投还是不投?这个问题没有大多数人意料中的想当然,各家答案也不一。

思科的答案是投,甚至鼓励这种做法。事实上,思科内部人士出走创业、风投基金扶持孵化,再由思科挥手买入,重新将之招入麾下的路径,已经成为思科产业投资的一大特色,亦或是优势——这些项目会格外受风投机构们的青睐。

有思科在前方坐等接盘,这几乎可以说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这种做法并不具有普适性。思科这条路径之所以能够成立,有一个前提条件:思科是这个产业下游惟一的、或者说为数不多的接盘者。

思科所处的行业非常独特,它可能占据了这个市场70%的份额,剩下的只有一个比较小的竞争对手juniper,此外再没有其他潜在接盘的人。在它这个赛道里的项目的结局,几乎是既定的——如果项目做起来,成长不错,接盘的只会是思科。

所以,思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放水养鱼,在外面养着,哪条鱼大了,再把它捞回来。

为什么腾讯阿里不会这么做呢?因为中国的互联网环境下,这个逻辑是不太通的。

比如说BAT把离职员工的项目介绍给红杉、经纬,他们觉得项目不错,投了,项目慢慢被养大。跟思科系不一样的是,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不管是谁家出来的人做的项目,一般都先去BAT转一圈,让几家互相竞价。财务投资人考虑的自然是价高者得,肯定要敲战略投资者一笔。

那对于阿里、腾讯来说,当然不愿意在早期投一点钱,将项目放养,等到长大了,让财务投资人反过来敲一笔,或者变成竞争对手的囊中之物。

一句话总结就是,思科在美国的闭环是可见的,但中国互联网市场是敞口的,一个项目在市场上,最后与谁走到一起是难以预测的。

阿里:

生态圈无形中慢慢变小

对于要不要投这个问题,在阿里内部一度有一个指导性原则是:不投。

为什么?假使投阿里出去的人,会给内部人什么样的信号和示范?大家辛辛苦苦干,为阿里做贡献,在外面虽然有风险,但潜在的回报更高,有些人甚至还会把阿里的人带走。这显然不利于团队的稳定。为什么要鼓励这样的行为?

关于这一点的争议阿里也一直存在。对于投资团队来说,还是主张要投的。就算你不投,别人也会投,这样反而被动,意味着一个好公司跑到别人的阵营里了。但投的时机、条件需要个案分析。

近年来“不投”这个指导性原则也有所松动。但尴尬的是,当阿里决定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阿里系的创业者时,有时手中的橄榄枝却没能如期抛出去。

这样的例子不少。比如去年,小电创始人唐永波拿了一笔腾讯的钱。在创业前,唐永波曾经是阿里淘宝本地生活行业、淘点点业务及淘宝食品农业特色中国业务的负责人。从阿里出走的创业者拿了腾讯的钱,转投他人麾下,这已经不是头一遭。

阿里巴巴前CTO吴炯投资的微医也是另一个案例。情况比较复杂,但最终很有发展前途的微医还是去了腾讯的阵营。

这种情况对于阿里尤其是老阿里人来说还蛮扎心的,但对于已经离开阿里的创业者来说,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他只能为自己的股东与公司利益负责,他可以在同等条件下,或者略差条件下倾向于阿里,但如果给出的条件差得很远,阿里又经常增加业务条件,他是没法接过阿里的TS的。慢慢地,阿里就会失去一些朋友,失去一些江湖力量,生态圈也在无形中慢慢变小了。

现在的阿里和腾讯的投资风格和几年前正好相反。几年前,阿里更像一个有战略眼光的财务投资人,而现在,腾讯投资显得更财务一些,阿里反倒业务优先了。

王兴曾不满阿里的做法,在采访中直言阿里强势、霸道,甚至“没有底线”。为此,饿了么的张旭豪还曾在一次大会上为自己当时的第一大股东仗义执言:“尽管阿里有强势的一面,但它实质是好的。你说它真是想控制这家公司?控制不控制,其实在于你做得好不好。你做得不好被收购这是宿命,能被收购那还算有你一个退出渠道,对于股东有交代,有些公司死了连退出都没有。”

当初的这番话更像是预言。2018年4月2日,95亿美元,饿了么终于也走上了被阿里收购的命运,成为后者在王兴列阵腾讯阵营后狙击美团的一枚重棋。阿里随之也派出了自己的管理团队取代张旭豪经营这项业务。

腾讯:只求共生,不求拥有

依照马化腾所说,如今腾讯投资的基本逻辑是,除了通信社交和内容,其他都交给合作伙伴。腾讯不会追求控股,甚至不要求大股东,而是通过小比例占股的方式投资。“只求共生,不求拥有。”然而,不好的一面是,腾讯被冠上了“没有梦想”的帽子,意指这家做产品出生的公司正在逐步失去内部的产品和创新能力,变成一家投资公司。

对这样的观点,我并不认同。腾讯这几年的产业投资做得相当不错。从腾讯的投资和布局来说,它的核心业务不会放手,诸如社交、视频、游戏、支付、即时通讯等。我认为腾讯会在未来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同时,它也在往云计算、电商等不同领域分散业务类型,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投资来实现,比如入股京东、美团点评等。
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阅读者参考,本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010-62920618,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让发行变的更简单让订阅变的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