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我得杂志网 > 公司资讯 > 杂志文章 > 发展普惠金融需走科技创新之路
发展普惠金融需走科技创新之路
 

普惠金融已步入最后一公里的“深水区”,面临诸多挑战,普惠金融攻坚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路径在哪儿?法律信用体系监管如何破题?怎样通过大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并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场景+金融”模式是否能成为服务小微企业和偏远落后地区客户的最佳方式?在2018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数位专家对此畅所欲言。他们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以下简称:蚂蚁金服)副总裁金晓龙,宜信集团首席战略官陈欢,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CAFI理事会理事潘光伟,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副行长章更生、美团点评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高级副总裁穆荣均

以科技手段发展普惠金融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指出,数字普惠金融未来发展的特征之一是手段更加科技化。他认为,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了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正驱动着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以科技手段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成本和时空限制,也为破解普惠金融现存的效率低、成本高等全球共性难题提供了解决的手段和办法。
蚂蚁金服副总裁金晓龙结合公司的运作经验指出:金融科技正在成为促进普惠金融最有效的路径之一。例如,蚂蚁金融在欠发达地区仅仅依靠数字机和模拟机仍然可以提供金融服务,从而扩大了服务对象,真正做到了“普惠”。实际上,科技对普惠金融的影响刚刚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无论是在基础领域、创新领域,还是应用层面的产品和服务,与更多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研发还会一直持续。他强调:“金融科技并不属于一类机构,而是金融业共同发展的路径。目前,很多大中型金融机构都在向科技化发展。未来,金融机构一定都会进化成为高科技企业,而以科技立身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也会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融入到整个金融服务的体系当中。”

数字金融步入传统普惠金融“深水区”

数字金融能够弥补传统的普惠金融模式的不足,但是在攻坚最后一公里步入深水区时,其难度主要体现在服务成本高昂且难以衡量、法律信用体系监管不健全,以及用户体验与客户适用性的权衡问题。
宜信集团首席战略官陈欢认为,导致服务成本高的原因在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金融机构对于客户的资信状况不了解,因而难以设计出更加合适的金融产品,成本和价格也就难以确定。
在法律信用体系监管问题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CAFI理事会理事潘光伟认为,补齐普惠金融领域制度的短板缺乏系统性、制度性的安排,有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精准度不足。对此,陈欢提出:“实现中国的银行体系范围内的数据共享是纳入信用和法治体系的重要途径。”他认为,在用户体验与客户适用性权衡问题上,很多普惠金融机构往往“厚此薄彼”,重视用户体验,而忽视客户适用性。如果不重视客户是否为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合适共享者,对客户的真正需求也了解不足的话,供需错配的风险则必然存在。

大数据助推普惠金融的发展

普惠金融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AI、云计算攻坚最后一公里,对此,与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公司高管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方面的观点。
潘光伟认为,只有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才能实现对客户的精准画像和数据的挖掘分析,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同时,提升大数据风控在客户营销、反欺诈、风险预警、供应链金融和数据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进而提高授信审批的效率和客户服务体验的效果。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副行长章更生指出,大数据技术运用能够在五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大数据技术能够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他认为,银行缺乏数据整合,破解问题的关键是消除信息孤岛,将客户的行为转变为可量化的数据,精准获取客户信息,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二是运用大数据进行贷后的风险监测预警,提前发现问题的苗头并尽早处置,减少坏账损失。三是运用移动互联网,解决服务不能到村口的问题。移动金融技术的广泛运用能够让广大客户,尤其是农村客户突破时空限制,有效解决传统渠道覆盖不足的问题。四是大数据可以打通政府各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联系通道,加强诚信社会建设,解决有还款能力却不还款的老赖问题。五是可通过大数据对小微企业提供行业情况、市场情况等查询服务,为小微企业经营提供帮助,搭建撮合平台,同时也为小微企业产品交易、并购提供服务。
金晓龙结合蚂蚁金服的工作案例指出,数据的手段为广大小微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平等的金融服务。蚂蚁金服通过数据化管控,把金融服务提供到难以触达的农村地区,形成了产融合作和政企合作两大信息管道。
陈欢进一步强调,更多的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普惠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充分了解客户资信,提供个性化服务,交易行为趋向于网络化、数字化、无现金化,为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触达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应对未来挑战,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重要途径

普惠金融步入深水区,如何应对挑战?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重要途径。李东荣认为,科技驱动与风险防控应同步推进。他说:“各类从业机构应该积极稳妥地推动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里的应用,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普惠金融为中心,紧密结合普惠金融的场景,加强同业和跨界合作,推动科技技术和普惠金融产品的结合,主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内部控制等业务管理制度,切实完善数据保护、运行监管、态势感知等安全保障措施,使应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各类风险始终处于可管、可控、可承受的范围内。”
提及普惠金融与具体场景的结合,美团点评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高级副总裁穆荣均提出了“场景+金融”的模式。他强调说:“场景方的优势在于提供比较真实的场景,容易触达和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能够控制风险和资金成本。‘场景+金融’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和客户,使客户需求与金融机构服务结合,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以科技为核心共同建设金融生态,为小微客户提供金融赋能。”
陈欢的阐述对此话题做出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说:“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之间具有非常好的互补优势,能够共同促进金融生态的发展和繁荣。大家在这个体系上面可以共同打造更多层次的普惠金融的市场。”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应对未来的挑战,最重要的是顺势而为,凝聚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合力。打通信息渠道,充分利用大数据构架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信息系统,则是攻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途径。

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阅读者参考,本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010-62920618,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让发行变的更简单让订阅变的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