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我得杂志网 > 公司资讯 > 杂志文章 > 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新风向
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新风向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实体企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关键在于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2017年在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经营业绩显著提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7年实现利润总额75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稳中求进”仍然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2017 • 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国内企业经营者预计2018年经营状况“好转”的占41.9%,预计“不变”的占47.5%,预计“恶化”的占10.6%。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1.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7年四季度上升了5个百分点,说明国内企业经营者整体上对于2018年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不过,《调查报告》同样发现,企业经营成本高企、资金紧张、产能过剩等国内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依然是企业现阶段成长的主要困难。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优化调整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仍将是我国企业首要的战略选择。

动能转换需处理好两种关系

“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从产业经济来看,主要表现在工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1.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12.7%和32.7%。投资结

构也继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5.9%,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6.3%,增速分别比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快8.7和9.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经济的新产业持续壮大,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正在加速转换。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关键五年,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趋势将会加快,且转型升级呈现出信息化、服务化特征。

2018年,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获得实质性推进,工业生产要素质量会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机制会不断改善,工业增长方式从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总量投入驱动,转向知识和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的过程会持续下去。

此时,无论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还是制定振兴实体经济的产业政策,要注意引导、推动处理好两个关系。

其一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近几年,我国经济服务化趋势十分明显,工业比重持续下降,但服务业的效率远低于制造业,存在经济结构升级、效率降低的“逆库兹涅兹化”风险。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促进,进而提高效率的良性机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定要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效率为目的,避免虚拟经济过度偏离制造业而形成泡沫经济。

其二是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虽然我国进入更加强调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消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公平市场竞争等政策并不矛盾。2018年,我国需要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外资在高端、智能、绿色等先进制造业和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积极作用,保证我国制造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

国企改革主攻三个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起点加速发力。2017年,国企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重大进展,改革红利也在逐步释放。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985.9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中央企业实现利润17757.2亿元,同比增长16%;地方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228.7亿元,同比增长37.6%。

但截至目前,国企改革中一些深层次难题还有待破解,国企改革不能停,也不会停。2018年,国企改革将铺开落地,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一批标杆性改革案例将会大概率出现,并为后续改革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改革的主攻方向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混改,仍将处于国企改革全局的中心位置。通过混改的实质性突破,可以重塑微观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国企的供给效率,持续地降低国企杠杆水平和债务风险,纾解要素市场和产业链条的结构性扭曲。

二是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改革方向是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作用;同时不断加强改善国有资产监督,创新监督方式和手段。

三是深化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加快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切实落实董事会职权,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以好的机制吸引人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从两个层面发力

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论坛期间共达成270多项合作成果。目前,通过加强政策沟通,我国已经累计与86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签署了超过100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了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业已成为我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新增长点,国内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中央企业先后参与了一批铁路、公路、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在20多个国家开展了60多个油气合作项目,在参与矿产资源开发中加强技术交流和共享。据国资委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央企参与的“一带一路”投资合作项目共计1713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73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双边、多边合作不断深化。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之年,国家将继续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签署的合作文件,开展重大成果专项督查,努力形成“谅解备忘录—合作规划—项目清单”的良性工作链条,力争在两个方面再做突破,即推进互联互通、产能合作、数字经济等重点项目建设和加强标准、体系等软联通。无论是处于相关“风口”当中的企业,还是起支持、支撑作用相关政府部门,都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企业层面的策略看,一是要主动对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打造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升级版;二是不断优化管控体系,建立科学的管控模式,降低企业在境外的经营风险;三是构建人才保障体系,推进企业智库建设,为企业进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可行的决策。

从政府层面的保障看,一是做好政策沟通与战略对接,助力企业“走出去”;二是加大保障力度,创新融资平台,支持企业“走出去”;三是优化风险管控体系,提供政策性保险支持,保障企业“走出去”。 
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阅读者参考,本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010-62920618,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让发行变的更简单让订阅变的更方便